欢迎来到重庆矽微特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服务!
    重庆矽微特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全国服务热线
023-41585336
            CHONGQING MICROSILICA CONSTRUCTION MATERIALS CO., LTD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硅灰与含有硅灰混合掺料对混凝土有哪些影响?竟有80%的人不知道!
来源: | 作者:矽微特硅业 | 发布时间: 2025-03-02 | 184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混凝土技术的演进历程中,每一次材料科学的突破都如同打开了一扇新的性能大门。而在这扇大门的背后,硅灰——这一在工业领域看似平凡的副产品,却悄然成为了混凝土性能提升的关键角色。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根据最新的行业调查,竟有高达80%的人对硅灰在混凝土中的卓越作用知之甚少。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硅灰的神秘面纱,探讨它及其混合掺料对混凝土耐久性与力学性能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并展望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前景。

 

硅灰,从废弃物到宝藏的转变

在硅铁合金厂和金属厂的冶炼过程中,硅灰如同一位默默无闻的守护者,静静地从烟尘中被收集起来。这种看似平凡的飞灰,实际上是硅铁合金或金属硅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每年产量庞大。然而,如果硅灰不能被合理有效地利用,而是被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它将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污染与破坏。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硅灰的回收与利用成为了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者们纷纷探索如何将这一工业副产品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实现硅灰的变废为宝。在这一探索过程中,硅灰在混凝土工业中的应用逐渐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

混凝土,这个看似普通却充满奥秘的建筑材料,实际上是由胶凝材料、水以及粗、细骨料按精确比例混合搅拌而成的人造石材。其制作过程充满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每一步都蕴含着对材料性能的精心雕琢。

首先,胶凝材料,如水泥,作为混凝土中的粘合剂,负责将骨料紧密地黏结在一起。水的作用则在于激活胶凝材料,使其发生水化反应,从而逐渐形成坚固的结构。粗细骨料,如砂子和石子,不仅为混凝土提供了必要的骨架支撑,还影响着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经过精确的配比和充分的搅拌,这些原料混合成均匀的拌合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泥与水发生化学反应,逐渐硬化,将骨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坚固的混凝土结构体。这个过程既是科学的体现,也是艺术的创造,因为它不仅要求精确的配比和搅拌技术,还需要对材料性能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混凝土之所以能成为用途最广、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不仅在于其原料丰富、价格低廉,更在于其优异的性能。它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耐久性和可塑性,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施工环境和设计要求。无论是高楼大厦的基础,还是道路桥梁的铺设,都离不开混凝土的强大支撑。

在我国,硅灰作为一种优质的掺合料,在混凝土工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的应用不仅为混凝土生产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更极大地提升了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

从经济角度看,硅灰的加入有效节约了水泥熟料的使用量,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的生产成本。这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硅灰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工业废弃物的排放,有效减轻了环境污染,为保护环境贡献了力量。

从性能角度看,硅灰以其独特的活性特性,极大地改善了混凝土的性能。硅灰的细小颗粒能够填充混凝土中的微小孔隙,使混凝土更加致密,从而提高了其强度和耐久性。此外,硅灰还能与水泥中的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更多的水化硅酸钙凝胶,进一步增强了混凝土的粘结力和稳定性。这些性能的提升使得混凝土更加适应各种复杂的施工环境和设计要求,延长了混凝土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工程质量。

用硅粉配制高强混凝土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我国,上海等地区的越江隧道和房屋建筑中已成功应用了硅粉配制的高强度混凝土。这些工程的成功实践证明了硅灰在混凝土工业中的独特价值和应用前景。

付亚伟等人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硅灰在混凝土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发现,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硅灰(5%10%)能够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填充性、稳定性和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这使得硅灰混凝土在浇筑量大、浇筑深度深或浇筑高度大、钢筋密集、有特殊形状等振捣困难的混凝土结构工程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为工程设计与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因此,开发硅灰在混凝土领域的应用,不仅是一个技术进步的象征,更对推动节能减排、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维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这一创新举措直接响应了当今社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求,体现了显著的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预示着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硅灰,作为一种工业废弃物,以前往往被视为无用之物。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升,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废弃物的潜在价值。近年来,众多学者和工程师纷纷投身于硅灰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中,力图通过合理利用这种材料,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同时推动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总结近几年硅灰在混凝土性能改善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深入分析硅灰对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多方面性能的具体影响,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这种材料在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混凝土的综合性能,还为硅灰的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进一步促进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硅灰改进混凝土性能微观机理

相较于普通混凝土,掺入硅灰的混凝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微观结构特性,这种结构显得更为均匀且致密。特别是在低水胶比的条件下,硅灰的加入使得水泥石中的微观构造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本由结晶不良的水化物所形成的结构,在硅灰的作用下,演变成了孔隙率更低、质地更为坚实的基质。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硅灰含量的逐步增加,水泥石中的氢氧化钙(CH)会逐渐转变为硅酸钙水化物。这意味着,在硅灰掺量增加的过程中,水泥石中的CH含量相应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那些未转变的CH,与未掺硅灰的硅酸盐水泥中的CH相比,更倾向于形成尺寸更为细小的晶粒,这一变化对于提升混凝土的整体性能与耐久性具有积极意义。

在普通硅酸盐水泥中掺入硅灰后,水泥水化物的化学组成会发生变化,其中Ca/Si的比例会减小。这种变化使得水化物能够与其他离子更有效地结合,进而增强了水泥石抵抗离子侵入的能力,并有效抑制了碱-骨料反应。这种改善不仅提高了混凝土的耐久性,还为其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提供了更好的稳定性。

此外,当混凝土中掺有硅灰时,骨料周围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无定形C-S-H(水化硅酸钙)相。这种结构显著改善了骨料与水泥石之间的界面过渡区,使得两者之间的结合更为紧密和稳固。

李建权等人的研究表明,加入10%硅灰的水泥砂浆,在水化28天后,其试样的总孔隙率相较于未加硅灰的试样提高了8%。这一提升源于硅灰与氢氧化钙之间的火山灰反应。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反应在浆体的内部均匀进行,而并非仅集中在界面区域。这一反应主要发生在浆体的毛细结构中,有效地堵塞了这些毛细结构,从而降低了孔隙率,显著提升了试样在硬化后期的强度。

硅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混凝土的性能涵盖了物理力学性能与耐久性两大方面,这两者共同决定了混凝土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在物理性能方面,我们主要关注混凝土的密实度、渗透性、干缩与湿涨特性,以及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性能。这些物理特性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当谈及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时,我们着眼于其强度和变形性能。混凝土的强度是衡量其承载能力的关键指标,细分为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剪强度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强度反映了混凝土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抵抗能力,为工程师在设计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而混凝土的耐久性,则是指混凝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抵抗各种物理和化学侵蚀的能力。这包括抵御氯离子渗透、硫酸盐侵蚀、冻融循环等多种环境因素的能力。一个具有良好耐久性的混凝土结构,不仅能够长期保持其优越的使用性能和外观完整性,还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研究和分析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力学性能。通过详细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我们将探讨如何提高混凝土的这些关键性能,从而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更可靠的指导和建议。

 

硅灰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1、硅灰对新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新拌混凝土,这一由水泥、水、集料及外加剂混合而成的材料,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特性不仅直接关系到浇筑施工的质量,更对混凝土的长期耐久性产生深远影响。新拌混凝土的性能中,和易性与流变性是两个核心指标,它们共同决定了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最终强度。

王振军的深入研究表明,硅灰的加入能够显著提升混凝土拌合物的密实性,这对于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至关重要。然而,他也发现,当硅灰的掺量超过4%时,混凝土拌合物的黏聚性会明显增加,导致其流动性降低,这可能会给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他提出了一个相对合理的硅灰掺量建议,即占水泥总用量的2%,以在提升混凝土性能的同时,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Duval等人的研究则聚焦于水灰比为0.35的特定条件下混凝土的行为。他们观察到,在停止搅拌后的050分钟内,无论何时测量,混凝土的坍落度都随着硅灰的增加而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这一发现为调整混凝土的流动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通过调整硅灰的掺量来控制坍落度,以满足不同施工需求。

宋中南等人的研究则进一步探讨了硅灰掺量对混凝土流变性能的影响。他们的实验结果显示,当硅灰的掺量达到6%时,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扩展度均达到最大值。这意味着在这个掺量下,硅灰能够最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流变性能,使其更易于施工操作,同时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均匀性和密实性。这一发现为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实现混凝土性能的最佳化。

2、硅灰对混凝土抗渗透性的影响

混凝土材料的渗透性,作为衡量其质量的关键指标,主要是指液体和气体穿透材料的能力。高抗渗性能的混凝土往往意味着更出色的耐久性,因此,抗渗性被看作是评估混凝土耐久性的一项重要参数。

在探索混凝土抗渗性能的道路上,Song等学者通过深入研究硅灰对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程序化方法,该方法能够准确预测硅灰对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并且其实用性已经通过实验得到了充分验证。他们的研究揭示,在水胶比为0.4的条件下,当硅灰替代比在8%15%之间时,混凝土的渗透率接近于零,显示出优异的抗渗性能。然而,当替代比超过15%时,渗透率反而开始上升。通过对比不同水胶比条件下的数据,他们发现12%的硅灰替代比达到了一个理想的平衡点。

此外,硅灰的细度对混凝土的渗透性也产生了显著影响。细度的增加会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渗透性,这是因为更细的硅灰颗粒能够更好地填充混凝土中的微小空隙,从而提升其密实性。

氯离子的渗透性是评估混凝土抗渗性的一个重要方面。Mohammad等人在波斯湾地区的研究中发现,无论水灰比如何变化,当硅灰替代比从0增加到7.5%时,混凝土在369个月时的氯离子扩散率都显著降低,且在7.5%时达到最低值。

李凯等人利用RCM法进一步探究了高性能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他们对比了单掺硅灰和复掺粉煤灰与硅灰两种情况下的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单掺硅灰的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明显低于复掺的情况,降低了约25%,与未添加任何掺料的混凝土相比更是降低了高达84%。这一显著差异主要归功于硅灰的细小颗粒和高比表面积,这些特性使得硅灰能够有效填充水泥浆体中的空隙,从而提升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氯离子渗透性,最终增强了混凝土的耐久性。

3、硅灰对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的影响

硫酸盐侵蚀是混凝土耐久性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其影响因素极为复杂且潜在危害性极大。这种环境水侵蚀不仅会对混凝土结构造成深远影响,还可能危及建筑的整体安全。因此,探究如何提高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常情况下,混凝土的水灰比与其抗侵蚀能力密切相关。水灰比越小,混凝土的密实度就越高,这意味着硫酸盐溶液更难渗透到混凝土内部,从而增强了其抵抗侵蚀的能力。因此,通过优化水灰比,我们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

在众多提升混凝土性能的方法中,硅灰的加入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策略。硅灰能够显著提升混凝土的密实性,进而增强其抵御硫酸盐侵蚀的能力。然而,硅灰的掺量并非越多越好,不同的掺量会对混凝土的抗侵蚀性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问题,Sokkary等学者对掺有硅灰的高铝水泥和普通波特兰水泥混合物进行了抗硫酸盐侵蚀性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当硅灰掺入的高铝水泥量为15%,而普通波特兰水泥含量为85%时,该混合物的抗硫酸盐侵蚀性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一发现为我们在实际工程中优化混凝土配比、提高其抗硫酸盐侵蚀能力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合理调整硅灰的掺量,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混凝土的耐久性,从而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Gzde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深入研究了硅灰添加对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能力的影响。他通过测试混凝土中硫酸盐扩散物的含量,来量化这种侵蚀的抵抗效果。

以龄期为14周的测试结果为例,我们发现在Na2SO4溶液中,随着硅灰含量的增加,混凝土中硫酸盐的含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具体来说,当硅灰含量分别为05%10%15%时,对应的混凝土硫酸盐含量为0.09%0.072%0.06%0.05%。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在硫酸钠溶液环境下,硅灰的添加能够显著提升混凝土对侵蚀的抵抗能力。

然而,当实验环境换为硫酸镁溶液时,情况则有所不同。在硅灰含量从0增加到15%的过程中,硫酸盐扩散物的含量虽然也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但当硅灰含量达到15%时,硫酸盐扩散物的含量保持在0.06%,并未进一步降低。这表明,在硫酸镁溶液环境下,硅灰对混凝土抗侵蚀能力的提升可能存在一定的限度,或者需要更复杂的配比和处理方式来进一步优化其效果。

Lee等人进行了一项关于硅灰掺量对水泥砂浆抗硫酸镁侵蚀性能影响的研究。在他们的实验中,硅灰以05%10%15%的比例掺入水泥砂浆中,并将这些样本浸泡在浓度为5%的硫酸镁溶液中。为了评估水泥砂浆的破坏程度,他们采用了抗压强度损失率作为评价指标。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硅灰掺量从5%逐步增加到15%,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损失率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测试样本的抗压强度损失率都超过了40%,这表明硅灰的加入并没有提升水泥砂浆抗硫酸镁侵蚀的能力,反而导致了性能的逐步降低。

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硅灰替代了部分水泥,并引发了火山灰效应。这一化学反应减少了水泥砂浆中氢氧化钙的含量,从而使得镁离子更容易渗透到混凝土内部,对C-S-H(水化硅酸钙)结构造成破坏。简而言之,硅灰在提高水泥砂浆抗硫酸镁侵蚀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

4、硅灰对混凝土抗冻融性的影响

众多水工混凝土构筑物所处的环境,都经历着正负温度的交替变换。这种温度波动使得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冻融循环的影响,进而可能引发受冻损伤。尤其是在寒冷地域的水利设施,其混凝土结构的抗冻性能若不足,往往会成为导致结构损坏的罪魁祸首。鉴于此,提升混凝土材料的抗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增强混凝土耐久性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保障水工建筑物长期安全运行的基石。因此,我们必须致力于研究和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混凝土抗冻性能的技术和方法,以确保这些构筑物能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保持稳固和可靠。

Cwirzen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水胶比为0.3的条件下,经过56次冻融循环后,添加了硅灰的混凝土表面剥落量均低于500g/m2,同时其动态弹性模量保持在90%以上,且各样本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这一发现为硅灰在提高混凝土抗冻性方面的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针对硅灰和其他添加剂如引气剂在改善再生混凝土抗冻性方面的研究,陈德玉等人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采用5%10%的硅灰等量替代水泥,以探究硅灰对提升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冻性能的贡献。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他们期望能够找到优化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能的有效途径,从而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掺入硅灰的混凝土试件在冻融循环测试中展现出更优越的性能。与对照试件(未掺硅灰)相比,掺硅灰试件的相对动弹性模量下降值明显更小,且其下降趋势也更为平缓。当冻融循环次数达到300次时,对照试件的相对动弹性模量降至81.3%,而掺入5%10%硅灰的试件则分别保持在92.1%93.3%的较高水平。

此外,在冻融循环的前100次内,掺入硅灰的试件几乎未出现质量损失。即使在150200次冻融循环期间,其质量损失也仅略有增加,且冻融破坏的程度相对较轻。相较之下,对照试件在仅100次冻融循环后,质量损失便已超过0.2%。这一显著对比充分证明了硅灰在提高混凝土抗冻性能方面的积极作用。

吴泽媚等学者深入探究了硅灰对混凝土在不同浓度氯盐环境中抗冻性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发现,在未掺入硅灰的情况下,混凝土在5%浓度的氯盐环境中经历200次冻融循环后,其质量损失高达8.45%,同时相对弹性模量也大幅下降至约40%。然而,当在混凝土中掺入硅灰后,在相同的氯盐浓度和冻融循环次数下,混凝土的质量损失显著降低,不到2%,且其相对弹性模量几乎保持不变,维持在90%左右。

Assem等学者通过精确测量混凝土的脉冲传播速度,深入研究了硅灰含量对混凝土抗冻融性的影响。他们发现,在硅灰含量从3%逐步增加到8%的过程中,混凝土的脉冲传播速度减少率持续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210次冻融循环后,脉冲速度减少率大约为15%,显示出较好的抗冻融性能。

然而,当硅灰含量进一步增加到11%时,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仅仅在150次冻融循环后,脉冲传播速度的减少率就急剧上升至70%以上,这表明过量的硅灰反而降低了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

因此,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硅灰在改进混凝土抗冻融性方面的最佳含量大约应在10%左右。这一发现为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在实际工程中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5、硅灰对混凝土抗碱-集料反应的影响

-集料反应(AAR)是一种在潮湿环境下发生的复杂化学过程,涉及混凝土材料中的多个组分。具体来说,当混凝土中的水泥、混合料以及周围环境中的碱性物质与集料中的活性成分相遇时,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化学反应。这一过程可能在混凝土浇筑成型后的数年内持续进行。

这些反应生成物具有吸水膨胀的特性,随着反应的深入进行,混凝土内部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应力。当这种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膨胀和开裂现象,进而严重损害其设计性能。

AAR反应并非单一类型,而是包括多种不同的反应模式。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三种类型是:碱-硅酸反应(ASR)、碱-碳酸反应(ACR)以及碱-硅酸盐反应。每一种反应都有其独特的化学机制和影响因素,但共同的结果是都会对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和耐久性造成威胁。因此,在混凝土的设计、施工和维护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并采取措施来预防和减轻AAR反应的影响。

Jan等学者强调,硅灰,作为一种具有高活性的添加剂,当其在较低的替代水平(约8%10%)下使用时,能显著地减缓ASR(碱-硅反应)的扩张速度。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策略来对抗ASR带来的混凝土损害。

为了进一步验证硅灰对ASR的抑制效果,于洋等研究人员采用了砂浆棒快速法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他们发现,无论硅灰的掺入量是多少,都能有效地降低试样的膨胀率。更值得关注的是,试样的膨胀率随着硅灰掺量的增加而持续降低,显示出硅灰对ASR的抑制作用与其掺量成正比。

特别是当硅灰的掺量超过15%后,试样在14天内的膨胀率降低到了0.10%以下。这一显著的实验结果不仅验证了硅灰对AAR(碱-集料反应)具有出色的抑制效果,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通过调整硅灰掺量来控制ASR损害的有效方法。

掺入硅灰后,水泥砂浆的性能得到显著提升,这主要归功于火山灰反应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硅灰与水泥中的Ca(OH)2发生反应,导致大量的Ca(OH)2被吸收。这种反应进而形成了钙硅比相对较低的C-S-H凝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特殊的C-S-H凝胶展现出极强的吸收碱的能力,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水泥砂浆中的碱当量。

由于碱当量的减少,碱对活性集料的侵蚀作用得以减轻,这进一步抑制了由碱硅酸反应引发的膨胀现象。正是这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最终达到了显著抑制AAR(碱-集料反应)的效果。

此外,Andrew的研究还发现,硅灰的聚集尺寸并不是引发ASR(碱-硅反应)的主要因素。不论硅灰的颗粒尺寸是大是小,它们都能有效地降低混凝土的膨胀率。这一发现为我们更灵活地选择和使用硅灰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硅灰在抑制混凝土膨胀方面的积极作用。

Juenger等学者从硅灰的微观结构和聚集形态入手,深入研究了硅灰对ASR(碱-硅反应)的影响。他们发现,含有特定聚集尺寸(150μm4.75mm)的烧结硅灰的混凝土,在14天的观测期内,其扩张长度变化竟然超过了0.7%。相比之下,未添加硅灰的混凝土样本在相同时间内的扩张长度变化不到0.4%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聚集大小的硅灰混凝土样本的扩张长度变化均小于未添加硅灰的混凝土,但这些不同聚集尺寸的硅灰混凝土样本之间的扩张长度并无明显差别。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硅灰聚集尺寸对ASR影响的重要见解,并可能对未来混凝土配方的优化和ASR防控策略的制定产生深远影响。

 

硅灰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强度作为新拌混凝土硬化后的核心力学特性,无疑是衡量混凝土质量的关键指标。深入研究表明,硅灰的掺入对混凝土的各项强度指标(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以及弯曲强度)均有着显著影响。

Murat等学者观察到,硅灰的加入能够有效地提升混凝土的早期抗压强度,这可能与硅灰中的活性成分与水泥水化产物发生反应,形成了更加致密的微观结构有关。然而,他们也注意到,长期来看,硅灰的掺入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有所降低。这可能是由于硅灰的高活性使得混凝土内部的水化反应更加剧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混凝土的耐久性。

Tahir Gonen通过对比研究硅灰、粉煤灰以及硅灰和粉煤灰混合物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得出了更为具体的结论。他发现,相较于其他掺合料,硅灰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提升效果最为显著。在养护28天后,掺有硅灰的混凝土强度高达72MPa,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硅灰在增强混凝土强度方面的优异性能。

王洪等学者的研究揭示了在特定水胶比条件下,硅灰掺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在他们的实验中,当水胶比设定为0.3时,硅灰的掺入量在5%9%的范围内,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当硅灰掺量为3%时,无论是7天还是28天的抗压强度,与未掺硅灰的混凝土相比,基本没有显著变化。然而,当硅灰掺量超过9%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

此外,研究还发现,掺入硅灰后,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总体上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硅灰掺量为6%时,混凝土在7天和28天的劈裂抗拉强度分别比不掺硅灰的混凝土提高了24%16%。这一发现显著表明了适量硅灰的掺入对提升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积极作用。然而,当硅灰掺量超过6%后,无论是7天还是28天的劈裂抗拉强度,都开始出现下降。

综上所述,当水胶比为0.3时,硅灰的最佳掺量约为6%,这对于提高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是非常有利的。这一研究结果为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有助于在实际工程中实现混凝土性能的最大化。

Bhanja等学者深入研究了水胶比在0.260.42范围内变化时,硅灰单独使用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揭示,硅灰对混凝土抗压性能的最佳替代比例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与水胶比密切相关,但通常落在15%25%的范围内。

在探讨劈裂抗拉强度时,他们发现硅灰的加入确实能够增强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过高的硅灰替代比并不是影响劈裂抗拉强度的主导因素,且其最佳替代比通常不会超过15%。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水胶比条件下,5%10%的硅灰替代比均显著提升了混凝土的劈裂抗拉性能。

对于弯曲抗拉强度,硅灰的增强效果更为显著。研究发现,硅灰可以大幅提高混凝土的弯曲抗拉强度,且高替代比的效果更为明显。在硅灰替代比为5%10%15%20%25%的情况下,对所有水胶比下的28天弯曲抗拉强度进行了计算,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2%14.5%27%31%26.6%。这些数据明确显示,当硅灰替代率约为20%时,对混凝土弯曲抗拉强度的提升效果最为显著。

这项研究为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硅灰在改善混凝土性能方面的作用。

 

复合掺料,混凝土性能多重提升

在混凝土技术中,我们常常发现,单一种类的掺料虽然能带来某种性质的改善,但复合掺料的使用往往能更全面地优化混凝土的性能。例如,将粉煤灰与硅灰进行复合掺入,可以综合两者之优点,以达到更佳的改性效果。

硅灰,作为一种火山灰质材料,其特性十分独特。它的颗粒极为细小,直径小于1微米,这使得硅灰能够轻易地填充到混凝土的微小孔隙中。此外,硅灰的高度分散性确保了它在混凝土中的均匀分布,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硅灰的三大主要效应——填充效应、火山灰效应和孔隙溶液化学效应,共同为混凝土的性能提升做出了贡献。填充效应源于硅灰的微小颗粒,它们能够填充混凝土中的小孔和微裂缝,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火山灰效应则是硅灰中的活性成分与水泥水化产物发生反应,生成更多的水化硅酸钙,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而孔隙溶液化学效应则是通过改变混凝土孔隙溶液的化学性质,进一步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和耐久性。

通过与粉煤灰等其他掺料的复合使用,我们可以进一步调控这些效应,以达到更理想的混凝土性能。这种复合掺料策略不仅展示了材料科学的巧妙,也为混凝土技术的持续进步开辟了新的路径。

复合掺入矿物掺合料后,各组分间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这些反应综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复合效应。这些效应中,最为显著的是火山灰复合效应和微集料复合效应。火山灰复合效应能够促进掺合料中的活性成分与水泥水化产物发生二次反应,生成更多、更稳定的水化产物,从而填充混凝土的孔隙,增强其密实性。而微集料复合效应则是通过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矿物颗粒在混凝土中的合理分布,优化了混凝土的内部结构,提高了其力学性能。

这些复合效应的综合作用,使得混凝土的渗透性得到有效降低,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渗入,同时也改善了混凝土过渡带的结构,增强了其整体性。此外,复合掺料还能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减少裂缝的产生和扩展,从而延长了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改善作用在抵抗硫酸盐侵蚀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硫酸盐是导致混凝土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复合掺料的加入能够显著提升混凝土对硫酸盐的抵抗能力,保护混凝土结构不受损害。

鉴于复合掺料对混凝土性能的显著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深入研究这一领域,以期通过优化掺料组合和比例,进一步提升混凝土的综合性能。

张笑等学者深入研究了硅灰和超塑化剂的掺量对高性能混凝土强度及流动性的影响。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发现当硅灰的替代率达到10%,并且超塑化剂的掺量为1.1%时,高性能混凝土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具体而言,在这种配比下,混凝土在养护28天后的抗压强度高达92.7MPa,同时其流动性也表现优异,扩展度达到了170mm。这一发现为高性能混凝土的优化配比提供了重要参考。

与此同时,唐明等研究者则采用了混料设计的方法,他们探究了在同一水胶比条件下,水泥、矿渣、粉煤灰和硅灰等不同混料因子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他们重点关注了混凝土在7天和28天的抗压强度,以及28天的电通量。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他们得出了一个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优化配比方案,即粉煤灰和矿渣的掺量都应控制在50%。这一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各种掺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具体影响,还为实际工程中的混凝土配比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周述光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当粉煤灰、硅灰与引气剂联合使用时,可以有效地抑制ASR(碱-硅反应)的发生。在他们的实验中,当仅向砂浆中加入10%的粉煤灰和5%的硅灰时,24小时后的膨胀率为0.18%。然而,当进一步添加0.04%的引气剂后,砂浆在相同时间内的膨胀率显著降低至0.08%。这一发现清晰地表明,这三种材料的复合使用能够产生更显著的效果,在抑制ASR方面表现出更强的协同效应。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延长其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硅灰及其复合掺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影响混凝土性能的因素众多,如何确定最佳的硅灰掺量以实现混凝土综合性能的最优化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未来,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硅灰对混凝土综合性能的影响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硅灰将在混凝土工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新闻资讯
News
行业资讯